首页|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健康|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中华健康网 > 健康快讯 >

“双减”进行时,重建健康教育生态仍需长期努力

时间:2021-12-31 10:02:37   来源:互联网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打响“双减”第一枪。

  如今,距离“双减”落地已经过去150多天。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双减”成绩单,校内减负成效初显,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可以说,“双减”改革的决策层次之高、执行力度之大和影响范围之广,是我国教育改革历史中前所未有的。“双减”的根本要旨在于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青少年健康、科学和全面成长。自从“双减”出台后,教育部协同相关部门积极谋划、推进落实、多方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提质增效初见成效

  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积极思考,努力应对。“双减”提出,让学习回归学校主阵地,保障应教尽教、学足学好,做到“三提高”,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和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体现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多样化资源供给能力的逐步“双增”。

  首先是作业不断优化,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优化作业设计既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学校落实“双减”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如何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愉快体验,感知学习意义,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的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另一方面,作业设计得以优化,作业质量显著提高。小作业,大文章,作业内容、形式等设计已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重要内容。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智慧作业”,更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更多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业让学生收获更多。

  第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双减”工作的根本。“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为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丰富多样、更具可选择性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视角,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实践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第三,丰富的课后服务成为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一区一策、一校一方案,各地各校积极谋划,让课后服务成为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通过盘活、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共享、开放、协同的新形态,联手校内外共同规范并探索课后服务优质教育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兼有学业辅导的功能,通过分层学业辅导、“导师制”等方式,加强了学生辅导的针对性,提升了学习质量和效果。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校社联动、管校联动的“育人”大格局正在形成。

  重塑校外培训生态,助力素质教育

  此前,校外培训机构建立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个体系,绑架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促成了教育焦虑升级,严重危害了正常的教育生态。

  “双减”落地以来,多家校外培训机构陆续做出调整,全面转型素质教育。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的优质师资通过遴选进入公立学校,成为公立学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政府或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优质资源供给。校外培训生态正在重塑,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增强。

  家庭教育回到科学施教、家校合作的轨道上

  “双减”实施以来,科学教育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支持和认同。不再用分数来狭隘定义“好孩子”,而是回归育人本位,关注孩子人格、身心的成长,重视美育教育,充分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了些理性、少了些焦虑,多了些宽容、少了些功利。

  “双减”对家庭教育改善成效明显,很多家长对“双减”带来的利好都有切身体会和感受。“亲子关系融洽和谐了,与孩子的互动更多了。”“孩子精神状态好多了,我们的焦虑感降低了很多!”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更为认同和满意,利于家校共育,形成更强的合力。“孩子们的学习状态都很好,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有问题,老师当堂讲解,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进步。”“课后服务让孩子不仅学习效率提高了,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双减”带来的这场改革,也在倒逼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科学施教,与学校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双减”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双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双减”减去的只是学生过重的负担,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兴趣、强健身体的机会和时间、增加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倡导个性特长发展、科学探索、创新思维的教育将成为新的发力点。学校探索通过释放学生学习潜能、打开学生学习边界、打开学校边界等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发展。如浙江宁波印发《关于“双进”助力“双减”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五大目标、三项任务,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展示平台等,不断加强青少年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上,在“双减”落地150多天以后,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双减”依然是进行时,健康教育生态的重建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过程。

  一是持续推进教育观念转变。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都是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和更新的过程。就“双减”而言,既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又要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从唯分数的应试教育转向更加全面、更加长远的素质教育。

  二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双减”工作的推进形式不应“一刀切”,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始终都是根本。课堂教学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应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学校内实现优质学习。推进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做到学有所得。

  三是切实推动《家庭教育法》的落地。家庭作为育人的关键责任主体,家长要进一步明确育儿责任、内容和方式,提升自我学习意识;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形成“双减”共识;社会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家长接受必要的育儿教育,不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责任编辑:华康)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