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实验现场》栏目聚焦“米面粮油的健康密码”,通过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实验,揭开了我们每日餐桌主食与烹饪用油的营养真相。从不同加工精度的大米到颜色各异的面粉,从高温爆炒的用油技巧到反复煎炸的安全边界,这些实验结果或许能改写你的厨房习惯。
大米:不是越精白越健康,9%碾减率是黄金平衡点
精米白面一统餐桌的今天,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的高发让营养学家们频频呼吁:加把粗粮更健康。节目中,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的实验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硬核数据——每100克糙米含3.75克膳食纤维、0.378毫克维生素B1,分别是精白米的3倍多。
这背后藏着稻谷的结构秘密:糙米保留了皮层和糊粉层,这两层正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的“聚集地”;而精白米在脱皮抛光过程中,这些营养层被完全去除,只剩下主要含淀粉的胚乳。
但完全吃糙米又考验口感。实验对碾减率(加工中去除的米糠比例)为0%、5%、9%、12%、15%的大米进行了盲测,结果出人意料:碾减率9%的大米综合评分最高。它既比12%、15%的精白米保留了更多营养,又比0%(纯糙米)、5%的半糙米口感更细腻。
可惜的是,市场上大米碾减率普遍在12%左右。专家建议普通家庭用“混合法”平衡营养与口感,初次尝试者按糙米:白米=1:3搭配,适应后逐渐提高糙米比例。
面粉:白度≠营养度,全麦粉才是“营养冠军”
“面粉越白越有营养”的说法,被实验数据狠狠推翻。节目选取了4种常见面粉检测:白度77.28分的雪花粉,维生素B1含量仅0.05毫克/100克;而白度仅55.88分的全麦粉,维生素B1含量达0.25毫克/100克,膳食纤维更是高达11.2克/100克,是雪花粉的4.5倍。
差异源于加工部位:雪花粉只取小麦的胚乳(主要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而全麦粉包含麸皮、胚乳和胚芽,完整保留了小麦籽粒的全部营养。麸皮带来的粗糙口感,让全麦粉不如精白粉受欢迎,但从营养角度看,它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均碾压其他白面粉。
专家支招:不必强迫自己顿顿吃全麦面包,可在包饺子、做面条时掺30%全麦粉,既能改善口感,又能补充膳食纤维。
食用油:高温爆炒有讲究,烟点和加热方式是关键
高温爆炒是中餐的灵魂,但油温过高会破坏油脂营养。节目中5种常用食用油的烟点测试给出了清晰答案:葵花籽油以24秒冒烟时间表现最佳(用时最长),而花生油用时最短(17秒),最先冒烟,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则在21-23秒之间。
烟点即油脂冒烟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维生素E会被破坏,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实验显示:油温250℃时,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损失达29%,反式脂肪酸从0.06%升至0.07%;而控制在190℃时,维生素E损失可减少到20%,反式脂肪酸无变化。
更意外的是加热方式的影响:热锅冷油(锅烧热后再倒油)比冷锅冷油(锅与油一同加热)对营养的破坏更大。同样250℃油温,热锅后倒油会让维生素E多损失15%。专家建议高温烹饪时:优先选烟点高的油(如葵花籽油、菜籽油),油温控制在烟点以下,缩短爆炒时间(如腰花4秒出锅)。
关于反复煎炸的安全问题,实验监测了5种油的“极性物质”(油脂氧化分解产物)变化。结果显示:家庭条件下反复油炸8次,极性物质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27%);即使是最易超标的大豆油,也要到第27次油炸才会超标。但专家提醒:每次油炸需控制油温,避免食物炸焦,且不宜频繁食用油炸食品。
厨房里的营养口诀
看完这些实验,或许你能用更科学的方式打理餐桌:
大米选“糙白混”,比例1:3,
面粉别贪白,掺点全麦更健康,
炒菜看烟点,热锅冷油少损伤,
煎炸控次数,8次以内较安全。
米面粮油的健康密码,说到底是“平衡”二字——在口感与营养间找支点,在传统习惯与科学数据间寻共识。下次走进厨房,不妨试试这些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饮食智慧。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