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无锡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骨骼是身体的支柱,默默地承担重量、保护脏器、支撑运动,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组织。要想拥有一身强健的骨骼,必须从年轻时开始储备,并在每个年龄段给予它恰当的关怀。
儿童与青少年期(0-20岁):投资“骨银行”的黄金时代
这是骨骼生长的巅峰期,骨量持续积累,直至达到“峰值骨量”。这相当于为一生的骨骼健康存下最丰厚的本金。
生活与饮食:钙和维生素D是核心建筑材料。确保每日足量摄入牛奶、酸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多进行户外活动,让皮肤接受阳光照射以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运动习惯:鼓励参与跑、跳、球类等冲击性运动。这些活动能有效刺激骨骼,使其变得更致密、更强壮。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
用药注意: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如某些保健品或非正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严重阻碍骨骼生长。
中青年期(20-50岁):维持与减缓流失
此阶段骨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目标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尽量减缓流失速度,维持骨密度。
生活与饮食:继续保持高钙饮食。注意戒烟限酒,过量咖啡因和钠盐会加速钙的流失。保持健康体重,过轻或过重都对骨骼不利。
运动习惯:坚持负重运动(如快走、跑步、跳绳、力量训练)。力量训练能增强肌肉,肌肉的牵拉是对骨骼最好的刺激。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用药注意:若因某些疾病(如哮喘、关节炎)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骨质疏松治疗。
老年期(50岁以后):防跌倒与抗骨折
女性绝经后和男性晚年,骨量流失显著加速,骨折风险大大增加。此阶段的重点是预防跌倒和抑制骨流失。
生活与饮食: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更为关键,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充剂。家居环境要消除绊倒风险,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
运动习惯:侧重于平衡性和力量训练。如太极拳、瑜伽、散步、使用轻哑铃等,能增强肌力、改善平衡、降低跌倒风险。
用药与筛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若确诊骨质疏松,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抗骨吸收药物等),这是预防骨折最有效的手段。
(责任编辑:华康)